足迹
七零嫁知青我带着农场系统逆袭欢歌笑语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37章 去县城(第2页)

  “跟你们有啥关系,小墨多能干,你们多干点自己盖房子去,也不至于看着小墨房子发酸。”冬梅板着脸说了两句,拉着杨墨走了。

  杨墨也听出那婶子的话有点不对味,但也没太明白啥意思。直到冬梅劝她,别听闲言闲语,然后一说,杨墨才知道。

  原来矿上给送砖送水泥,都说是杨墨和哪个领导好上了,这才有卡车给送呢。

  ···我特么的。这个年代人的淳朴呢。

  杨墨这个气啊,这长的好看又有能耐就是招嫉妒,不过,这闲话谁要是说了让她听到,看她不去撕了她的嘴。

  点玉米种子不累,这活一天也才6工分,连着干了五天,生产队玉米全种完了,杨墨才找时间去了县里。

  去县里要在公社坐客车,杨墨等在车站,她穿越过来还没坐过客车呢。

  这时候的客车每天只跑一个来回,早上去,晚上回,车票两毛。

  杨墨上车前还特地绕着车看了一圈,这车是沈飞生产的,底盘挺高,座位也不多。

  好在去县城的人也不多,杨墨找个靠窗的座位就坐下了。

  大湾子这边的路都不好,车晃晃荡荡的,坐着也真是不舒服。

  将近三个小时,车终于到达县城,杨墨下车时都有点犯恶心。

  中途上车的人多,这年代没有那么讲究,在这大冬天一俩月不洗澡的多了,车上的味道那是真的气味混杂,车又总是摇晃,杨墨就晕车了。

  出了车站,杨墨从背着的军绿色挎包(系统空间)里拿出茶缸子,喝了杯水,这才舒服多了。

  接着去了县供销总社,杨墨的第一感觉是人真多。

  门口进进出出的,里边柜台处也是人挤人,尤其是卖布匹和粮油的地方,柜台前得有两三层,都举着钱票的在叫嚷。

  整个供销社里边嗡嗡的,比后世菜市场乱哄多了。

  杨墨要买锅,倒是不用太挤,她买了一口五印的小锅,售货员确认了两三次,才去后边给她拿。

  因为这年头很少有买五印锅的,都是大锅,农民拿介绍信买锅,不管大小就用一张工业券,谁买小的啊。

  杨墨从手绢里拿出一张工业劵,这还是老冯叔给的,是冯建国寄回来的。

  除了铁锅外,杨墨又买了些煤油,至于马勺和洋锅子,她没工业券了,想着等下到街道上转转。

  找个没人的胡同,把东西收进系统空间,杨墨就在街上溜达了起来,一边欣赏这极有年代感的小城风貌,一边也在观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。

  街道上人来人往,男同志一般都是深蓝色或藏蓝色的四个兜,女士风格上要多一些,列宁装、大衣、花棉袄都有,偶有女士穿的还有一点的花样。

  时不时的身边会过去一辆自行车,偶尔响起的自行车铃铛声还能引得人们纷纷扭头注视。

  杨墨边走边看,竟有一种荒谬的局外人的感觉,也是让她失笑。慢慢的杨墨发现,很多人会拎着篮子或者筐走进一个后排的巷子。

  心有所感,杨墨也跟了进去,不过进去前从斜挎包里掏出一个头巾,紧紧的围在脑袋上。

  这就是在前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的黑市,这县里也有,有需求自然会产生市场,尤其是这凭票供应、物资紧缺的时代。

  巷子里进去要再拐一下,里边一个大巷子就是这县城的黑市了。

  只见三五步就有人守着个背筐或是袋子的,路人偶尔会凑过去问问看看。

  要说这和别的地儿最大的区别就是安静了,除了交易双方的窃窃私语,你听不到其他声音。